自2016年以來,白酒行業歷經近3年的高速發展。2019年,不論是營收增速還是市場提價,都出現了疲軟。2020年,白酒的暫停消費,讓更多企業開始徘徊,尤其是中小酒企境遇堪憂,這加快了白酒企業進入調整期。
原茅臺董事長李保芳曾在2018年論壇上提到,本輪白酒行業增長(2016年開始),是市場的優勢資源不斷向頭部市場集合,馬太效應明顯,但并非行業常態,大企業的基數已經很大,不可能無限期高速增長,這并不符合經濟規律。

據相關數據顯示,端午期間,茅臺動銷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,五糧液恢復了八至九成,而其他部分區域白酒品牌恢復了七至八成。某國內連鎖上市酒行的銷售數據顯示,今年4~5月份,公司的銷售還只恢復了七至八成,而6月份的銷售才剛剛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并略有增長。多數酒商都把今年的增長寄托于中秋和春節市場之上。
6月份,股價和酒價紛紛上漲,顯示出比其他行業強勁的動力。7月份,隨著人民日報對白酒行業的發問,股價出現震蕩下跌。在業內看來,處于高位的白酒行業目前形勢并不樂觀,新的調整周期正在來臨。
“白酒產業從2016年開始觸底反彈,經過3年的高速發展,即便沒有疫情,2020年也應該是行業調整之年,行業不可能一直如此高速增長,而突發的疫情會給本輪產業調整增加幅度,白酒企業應該借機主動觸底。”中酒協理事長宋書玉表示。
然而當前的白酒行業環境與2012年大不相同,近年三年白酒上市公司增長的背后,是殘酷的行業淘汰賽,5年間規模以上企業從2551家減少至2021家,而生產總量從6224萬千升減少至4898.6萬千升,減少了25.6%。
“中國酒行業已經進入新的階段,未來不需要那么多白酒企業。”蔡學飛告訴記者,而新一輪調整則是在中國白酒產能大幅下降,但產品價格升級明顯的背景下,開始的新一輪行業內部整合。而疫情則加速了中小企業淘汰的進程,在今年6月底舉行的瀘州老窖股東大會上透露的信息顯示,疫情5個月來,很多中小酒企位于死亡邊緣,7~10月間則是很多中價位產品的“鬼門關”。
不論是酒企產業結構調整,數字化、智能化、年輕化、個性化發展,還是消費者消費習慣轉變。新一輪白酒行業調整中,結構性調整的大方向并不會發生改變,市場份額會加速向頭部企業聚焦;另一方面,全國性白酒品牌的市場格局已定,而白酒上市公司中大多是省級龍頭,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并購發生在其和區域酒企之間。
對于中小酒企而言,市場越來越窄,從品質、價格、成本控制等方面來說,存活空間越來越小,隨著白酒企業加速進入調整期,中小酒企堪憂。而作為酒壇子批發廠家,合作對象減少,客戶集中化、體量變大,談判的空間越來越小,酒壇子行業也不可避免的進入調整期。